「巢運」在新生代「滅金權,爭公平」的怒吼中落幕,可是政府必須落實的居住正義,才正要開始。台灣長期累積的居住問題,造成台北市房市供需結構長期失衡,除了導因於市場供需,更是由於法令、制度和執行面所交錯產生的歷史共業,必須配套多元、多管齊下來面對。
面對巢運提出的5大改革主張,我們有下列3主張:一、廣建社會宅;二、支持課徵不動產資本利得、惟對持有稅宜謹慎;三、豪宅無罪。
用容積、校地籌建社會宅
新加坡 的組屋政策,聞名全球,有高達87%的人口居住在組屋,累計總量逾50多萬戶;反觀台北市目前住宅存量約93萬多戶,社會宅寥寥無幾,根本不成比例。政府以沒錢、沒地做為藉口,但若有心規畫,地、錢均不是問題。
建議政府擴大土地供給,可由政府作莊推動容積銀行,運用出售容積建立住宅基金,增建社會住宅,或是加速更新「高齡」國宅社區、活化閒置官舍或市有地,尋找土地來源並非不可為,端視政府有沒有魄力去執行。
此外,少子化時代,學校土地使用可重新思維,如在市區內的中小學予以整併,多出的校地則可興建社會宅。
至於財源,除了房地合一稅部份專款專用,政府應加速修正「保險業資金辦理專案運用公共及社會福利事業投資管理辦法」,增列「社會住宅」為保險業得辦理公共投資的項目,讓民間擴大公共投資能多元挹注社宅,只要租金報酬率具有一定吸引力,將可適度引導保險業游資投入開發社會住宅。
不動產資本利得應課高稅、持有稅宜謹慎
其次,我們支持課徵不動產資本利得稅、支持有所得就要繳稅。但對住宅自有率已高達86%的台灣,提高持有稅,就須謹慎思考。
交易不動產,有所得必須課稅,此為天經地義,這是原則,也是政府應大力推動的事;惟擴大持有稅則有待商榷,原因是台灣多數民眾均僅有一屋、就算是擁兩屋者,多半也是提供直系親屬居住,真的擁多房投資、或是投機者應是少數。
在台灣高房價、所得停滯的今天,購屋者多是緊縮荷包,拚命工作來償付房貸,而房價的走高也僅是紙上富貴,若一旦以實價課徵房屋持有稅,或是比照美國將持有稅增至1%水準,對於絕大多數老百姓而言,絕對是一場災難,而非居住公平正義。
豪宅無罪;超跑、國民車各取所需,不以民粹論事
全球主要的城市,均有其代表性的住宅,就連屋價便宜的泰國曼谷,也有超級豪宅產品,因此我們提出,豪宅無罪概念!正如汽車市場,超跑、國民車,民眾各取所需,手表、珠寶、衣服、皮包等,不同定位有不同的價格,台灣是自由經濟市場,國人不應將豪宅妖魔化,不應非理性、僅有民粹的義和團思維。
【2014年10月6日上午7:42/工商時報/蔡惠芳】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