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在一場論壇中直指,2009年政府將遺產及贈與稅率上限從50%降到10%是「錯誤的政策」,遺贈並非薪資報酬和工作所得,基於均衡稅制,根本不應該調降。這是這麼多年來,首次有重量級企業界人士對於遺贈稅制提出批評。然而降稅容易增稅難,遺贈稅是否有可能再一次改革,其實攸關台灣今後的經濟社會發展,的確應該檢討。
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前,台灣的遺產及贈與稅率最高達50%,導致許多富人將資金留在海外,不然就請會計師利用各種可能的方式來避開遺贈稅。上一世代處於台灣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年代,許多工商企業人士累積了大量的財富,但一想到未來留給子女的財產,在移轉過程中立刻減少一半,心中自是百般不願,因而寧可滯留海外,或成立各類型的信託。這麼多年來,除了電腦界的大亨溫世仁因為心臟病發驟逝,來不及規劃財產移轉而繳納了大額的遺產稅外,從沒聽過那位富人去世而繳納可觀的遺產稅。也因此社會各界早有呼籲,政府應該適度調降遺贈稅率,以吸引滯留在國外的資金回台投資。
2008年發生全球性的金融海嘯,國際景氣急速下滑,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同樣陷入危機,當時才上任不到一年的馬政府心急如焚。2009年初,一方面以政府預算推出消費券措施,鼓勵國民消費,以增加內需;另一方面則由立法院火速通過修正遺產及贈與稅法,將原來最高50%的遺贈稅率一下子調降至10%。當時曾引起各方討論,多位學者認為因為我國沒有資本利得稅,遺贈稅的課徵是政府可以運用於平均財富的最後一道關卡,遺贈稅的降低雖然已是全民共識,但應該逐步降低,或先減半,而不是立即調降至10%。但馬政府內閣卻堅持若不降低至10%,無法吸引滯留國外資金回台,因此在沒有任何其他配套措施下,就直接降低遺贈稅率至10%。當時的馬政府行政團隊急於在短期內得到政策效果,卻完全忽視其嚴重的後遺症。
馬政府調降遺贈稅率原本立意良善,希望富人將資金回流台灣,投資國內,讓台灣在金融海嘯中,能夠靠本身的力量壯大經濟體質。然而事與願違,資金是回流了,卻幾乎全拿去炒房地產,使得台北市、新北市等都會區的房價節節高漲,這其中遺贈稅率降至10%,是極為重要的因素。加上國內房地產稅極度偏低,造成只有房價漲、其他都不漲的獨特現象,台灣整體經濟成長也持續低迷。
2012年總統大選前一年的民意調查顯示,房價高漲是十大民怨之首,就已透露了遺贈稅率大幅降低的嚴重後遺症。但政府部門一方面擔心在選舉前影響房地產市場,一方面又要對選民有交代,因而只採取了溫和的奢侈稅措施,對交易較頻繁的房屋增加稅負,惟執行兩年後,房地產不但沒有下跌反而還上揚。當然後來房地產的持續上揚,已不僅是遺贈稅降低的原因而已,資金充沛、利率低,都是重要肇因,而其中持有房地產的成本低,更是台灣房地產價格高漲的獨有因素,導致台北的房價所得比成為全球最高,令一般民眾難以忍受。
這幾年經過金融海嘯的洗禮,再加上美國的貨幣寬鬆政策,世界各國都同樣出現財富愈來愈集中的現象,輿論因而提倡向富人增加課稅,以平衡財富。台灣因房地產價格高漲,加上薪資水平停滯不動長逾15年,造成貧富差距嚴重惡化,尤其令年輕世代不滿;今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表面上是反對服貿協定,但更深層的原因,則是對政府施政不當造成貧富不均的反彈。
錯誤的政策引發連鎖效應和後遺症,其影響極為深遠,遺贈稅率貿然大幅降低就是最活生生的例子,這也給執政者警惕,只為短期問題的化解,而不思考長遠效應,就會帶來往後的災難。採行政策應步步為營,並視環境的變化加以修正,利率和匯率政策的調整如此,其他財政、稅務政策亦然。
然而事情已演變至此,如今只能檢討改進。目前中央銀行已對多類房屋貸款加以限制,財政部也已提高房屋稅率,地方政府則陸續提高土地公告現值和房屋評定價格,或課徵豪宅稅。財政部且積極跟進國際課徵富人稅的潮流,將綜合所得稅率的上限從40%提高為45%,然而獨缺對於遺贈稅的改革,難免引發質疑。當工作所得的稅率高達45%時,繼承而來的財富只有10%稅率,明顯失之偏頗,我們認為財政部此時應該同時考慮適度調高遺贈稅率,以達到稅制均衡原則,否則不知道又會發生什麼難以以預料的後遺症。
【2014年11月21日上午5:50/工商時報/本報訊】
留言列表